第7章:条件句:“如果”中有什么?
最后更新于
最后更新于
本章我们将讨论在上一章附带引入的逻辑算子——条件句。回想一下,条件句就是形如“如果 那么 ”的语句,我们现在记作 。逻辑学家称 为该条件句的前件(antecedent), 为该条件句的后件(consequent)。我们还提到,关于条件句的一个最基本的推断是分离规则:。条件句是我们许多推理的重要基础。上一章就举过一个这方面的例子。不过,条件句却十分令人困惑。它们自逻辑学最早期开始就得到了研究。事实上,据一位古代评论家(Callimachus)说,甚至屋顶上的乌鸦也曾叫嚷着条件句。
让我们看看为什么——或者至少一个理由为什么——条件句是令人困惑的。如果你知道 ,似乎你就能推出 (并非 且 )。比如,假设有人通知你,如果你错过巴士,你就会迟到。你就能从中推出,你错过巴士而又不迟到为假。反过来,如果你知道 ,似乎你就能从中推出 。比如,假设有人告诉你,你不会去看电影而不花钱(并非你去看电影且不花钱)。你就能推出,如果你去看电影,你就要花钱。
常被记作 ,称为实质条件句(material conditional)。这样,似乎 和 意指同样的事。特别的,使用第 2 章的逻辑工具,它们有相同的真值表。作为一个简单练习,我请读者自行验证,该真值表如下:
但这很奇怪。它意味着若 在某个情形为真(第 1 和第 3 行),则 也为真。这不可能是对的。比如,堪培拉是澳大利亚首都,这是真的,但条件句“如果堪培拉不是澳大利亚首都,那么堪培拉是澳大利亚首都”似乎明显为假。类似的,该真值表向我们表明,若 为假(第 3 和第 4 行),则 为真。但这也不可能是对的。条件句“如果悉尼是澳大利亚首都,那么布里斯班是澳大利亚首都”似乎也明显为假。哪里出问题了呢?
这些例子似乎表明, 不是真值函数: 的真值不由 和 的真值确定。“罗马在法国”和“北京在法国”都为假,但下面这句话为真:
如果意大利是法国的一部分,那么罗马在法国。
而下面这句话为假:
如果意大利是法国的一部分,那么北京在法国。
那么,条件句是如何工作的呢?
一种回答是使用上一章给出的可能世界工具。考虑上面两个条件句。在任何意大利真的被并入法国的可能情形中,罗马的确会在法国。但存在意大利被并入法国的可能情形,而这对中国毫无影响。因此,北京仍然不在法国。这提示我们,条件句 在某个情形 中为真,只要 在所有与 关联且 为真的情形中都为真;它为假,若 在某个与 关联且 为真的情形中为假。
这给了我们 一个看上去合理的解释。例如,它表明了为什么分离规则是有效的——至少在某个假设下。该假设是,我们把 自身算作一个与 相关的情形。这似乎是合理的, 中任何实际的情况当然是可能的情况。现在,假设 和 在某个情形 为真。那么, 在所有与 关联且 为真的情形中为真。但 就是这样的一个情形(与 关联且 在其中为真),因此 在 中为真,这正是我们要证的结果。
回到我们开头那个论证。我们现在就能看出为什么它不成立。该论证所依赖的推断是:
事实上,我们经常不加思索地正确作出这种推断。例如,假设我问别人,如何让我的电脑做这样那样的事,然后他们回答说,“书架上有一本手册”。我就可以推断出,那是一本电脑手册。这并不能从实际所说的推出。但除非那本手册是电脑手册,否则那个回答就是不相干的了,而人们一般不说不相干的话。这个推断并不是演绎推理。毕竟,那个人可以说那句话,而指的不是电脑手册。但这个推断仍然是一个极好的归纳推理,是通常被称作会话蕴含(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)的一种。
我们刚看到的对条件句的解释似乎很成功——至少就我们看到的而言。不过,它也面临一些问题。这里是一个。考虑如下推断:
如果你去罗马,你就会在意大利。
如果你在意大利,你就在欧洲。
因此,如果你去罗马,你就会在欧洲。
这些推断似乎完全是有效的。在目前的解释下,它们也确实有效。我们可以把第 1 个推断写成
我们可以把第 2 个推断写成:
目前都很好。问题在于,有些推断在形式上与前面两个推断完全相同,却似乎是无效的。例如,假设有一场首相选举,只有两个候选人,琼斯和现任首相史密斯。现在考虑如下推断:
如果史密斯在选举前死了,琼斯就会赢得选举。
如果琼斯赢得选举,史密斯就会退休然后领取退休金。
因此,如果史密斯在选举前死了,她就会退休然后领取退休金。
或者考虑下面这个关于史密斯的推断:
如果史密斯从很高悬崖的顶上跳下,她就会摔死。
因此,如果史密斯从很高悬崖的顶上跳下且背了降落伞,她就会摔死。
关于这种状况有什么要说的呢?我留给读者自己思考。尽管条件句对我们如何进行大多数推理至关重要,但条件句逻辑仍然是逻辑学中最有争议的领域之一。即便鸟儿不再吵嚷着条件句,逻辑学家肯定还在为此争论不休。
本章要点
而这个推断不是有效的。例如,如果 在某个情形 为 ,这足以使得前提在 为真。但这并没有告诉我们在与 关联的可能情形中 和 会如何表现。完全有可能在其中一个可能情形,比方说 中, 为真而 不为真,如图:
因此, 在 不为真。
我们早先谈到的那个例子怎么样呢(你被告知你不会去电影院而不花钱)?那个推断看上去难道不是有效的吗?假设你知道你不会去看电影而不花钱:。你真的就能得出结论说,如果你去看电影你就要花钱吗:?不一定。假设你不打算去看电影,即使那天晚上电影是免费的。(电视上有个节目有趣得多。)那么你知道,你会去看电影不为真(),于是你会去看电影且不花钱也不为真:。现在你能推出如果你去看电影就要花钱吗?当然不能:那天可能是免费之夜。
要注意的是,当你处在经由被告知而得知前提为真的情形时,其他因素通常也在起作用。注意到这一点很重要。当有人告诉你 这样的事的时,他们一般不会基于他们知道 为真而这样做。(如果他们知道的话,告诉你关于这种情形的任何事通常都是没有意义的。)如果他们告诉你这样的事,那就是基于 和 之间有某种联系:你不可能有 为真而 不为真,而这正是那个条件句为真所需要的。因此,在你被告知这个前提的情况下,推出 通常是合理的;但并不是由所说的内容推出,而是由它被说出来了这一事实推理得到。
如果 大于 10,那么 大于 5。
因此,如果 大于 10 且小于 100,那么 大于 5。
要看出它是有效的,假设前提在某个情形 为真。那么 在每个与 关联且 为真的情形为真;同样, 在每个与 关联且 为真的情形为真。因此, 在每个与 关联且 为真的情形为真。即, 在 为真。
要看出它是有效的,假设前提在某个情形 为真。那么 在每个与 关联且 为真的情形为真。现在,假设 在某个与 关联的情形为真,那么 在该情形当然也为真,因此 也为真。因此, 在 为真。
这是一个恰好形如 的推断。但似乎很明显存在某个情形使得两个前提都为真,而结论不为真——除非我们在考虑某个怪异的情形,其中政府会在人死之后继续发放退休金!
这是一个形如 的推断。不过同样,似乎很明显存在前提为真而结论不为真的情形。
在某个情形 中为真,当且仅当 在每个与 关联且 为真的情形中为真。